文章

腳註

分類:東土耳其斯坦的宣教和變革法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1 安德森,1948,99頁
2 帕米爾,1946,78頁,荷伯格,1910,14頁ff
3 溫蓋特,1951,12頁
4 納扎洛夫,1935,130頁ff
5 瑞典行道會年報1932,143-153頁。比起差會在其他地區穆斯林當中的事工來說,這麼多的參加人數是非常罕見的。差會主管艾科索‧安德森(Axel安德森)1930年代末訪問印度,去熟識那裡工作在穆斯林當中的其他宣教組織。他寫道宣教工作在印度是被允許的,但教堂裡空無一人。(安德森,1939,213頁ff,220,225)
6 西格麗德‧拉爾森的日記10/10/1926
7 帕米爾,1942,138頁ff
8 倫達爾,1921,136頁,第二版,1939,281頁。也見於Folke(定期雜誌),1927,卷II,29頁
9 奈斯透姆給倫達爾及其他人,19/11/1921
10 帕米爾,1942,34頁ff
11 The Apostolic Declaration of Faith compared to Islamic Faith(Vicedom,1959,144頁,C-M Edsman在Hemberg-Jeffner的一本書中,1966,145頁ff)。Muslim Resistance against Christianity(Smith 1961,注235,Kraemer,1940,372頁)。The Muslims Reject the Central Message of the Gospel(Sundkler,1970,158頁)。The Muslims' Understanding of Jesus Christ(Zwemer,1929,183頁,Christensen,1936,10頁和1959,150頁,荷格伯-Ahlberg,1925,151頁,古蘭經,3、4、5章,Zwemer,1933,22頁ff,80頁ff,41)。古蘭經裡對耶穌十字架之死缺乏明確的說法,這導致了許多不同的傳統。有的說耶穌在死之前從十字架上被解了下來,後來某個時候被人看見沿著絲綢之路騎馬往印度去,最後在印度去世也埋葬在那裡。(帕米爾,1942,34頁ff,每月雜誌「Aret Runt」,1973,34號,「Expressen」(一份報紙),6月4日Hemberg-Jeffner,1966,159頁ff,穆斯林世界,1928,409頁,Christenson,1959,8頁,217,Sabri,1948,安斯古里斯,1927,40頁,137,Kraemer,1940,234-237頁)。在穆斯林當中流傳著一部「福音」,就是那所謂的巴拿巴福音。這是14世紀一個從基督教皈依伊斯蘭的意大利修道士所寫的一本書。許多穆斯林認為這本福音是真正的原始的福音。書中,耶穌的教義被調整符合伊斯蘭的信仰。約翰福音中關於「保惠師Paracletos」、「幫助者」的應許在巴拿巴福音中變成了「Periclytos」的應許,Periclytos就是「著名、值得稱頌的人」,還說他預言了穆罕默德的到來。(帕米爾,1942,32頁ff這段解釋是以古蘭經61章為基礎的。)
12 拉奎特,1935,173頁
13 倫達爾,1917,307頁:拉奎特,1928,4頁
14 摩恩訪談,30/9/1972
15 克里斯騰森(Christensen),1936,11頁。1936年克里斯騰森寫了一本書叫「絆腳石-道成肉身、三位一體和救贖」,以此試圖向穆斯林解釋基督教教義。他自己也是一位面向穆斯林的宣教士。
16 托奎斯特,1928,494頁
17 瑞典行道會年報,1919,17頁
18 倫達爾,1917,443頁ff(最初與松德比貝里的雅各布‧史蒂芬合著的)
19 差會報導,1921,170頁ff
20 瑞典宣教雜誌(SMT),1931,101頁ff
21 雷切爾‧溫蓋特是中亞差會創始人科耐爾‧溫蓋特的女兒。她的兄弟准將奧德‧溫蓋特二戰期間領導過緬甸保衛戰。這一家人對差會在東土耳其斯坦的工作很感興趣,雷切爾‧溫蓋特作為一名志願者加入了工場。1928年她返回英格蘭,做了皇家中亞學會的一名秘書。年輕時,她在劍橋大學學習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歷史學,並獲得了阿拉伯語和歷史學學位。在離開東土耳其斯坦幾年之後,她幫助丹尼斯‧羅斯(Denison Ross)先生研究東土耳其語言學。(帕萊特,1966,193頁,嘉林,1974,264頁)
22 賽恩‧歐桑(Signe Olsson)是約翰‧勞斯特迪的好朋友,曾想成為去東土耳其斯坦的宣教士。雖然歐桑小姐的抱負沒能實現,但她沒有遺忘東土耳其斯坦也沒有忘記勞斯特迪先生。1932年奈斯透姆前往工場的時候,他給勞斯特迪帶來了歐桑小姐送的禮物。不幸的是,在奈斯透姆到達喀什葛爾之前,勞斯特迪就去世了。如果勞斯特迪命再長一點的話,歐桑小姐也許就加入他工場宣教的行列並嫁給他了。(奈斯透姆給賽恩‧歐桑的秘密信件,沒有日期,也許是1932年7月和1932年10月30日)。
23 荷伯格,1924,51頁。1919年LMF決定全面支持東土耳其斯坦一名女宣教士。(荷伯格給拉奎特,11/10/1919)
24 托奎斯特給奈仁,22/4/1924
25 倫達爾給拉奎特,18/1/1928
26 同上,17/12/1929
27 同上,10/2/1930
28 托奎斯特給倫達爾,7/8/1928
29 倫達爾給托奎斯特,7/10/1928
30 托奎斯特給斯侯姆,2/2/1915
31 同上,給奧斯卡‧安德森,20/1/1919
32 奈斯透姆給加納‧赫曼森,1/5/1936
33 弗萊達‧路德爾的訃告,奈斯透姆,24/8/1934
34 奈斯透姆給倫達爾、但尼穆拉,25/8/1934
35 一生的記憶和印象,1922,240頁ff
36 伊斯特‧約翰森訪談,27/2/1973
37 陶維克,1946,53頁
38 托奎斯特,1928,449頁ff
39 托奎斯特給奈仁,22/4/1924
40 The Friend of the Youth(Ungdomsvannen),1919,269頁
41 同上,l935,413頁
42 帕米爾給托奎斯特,19/5/1932
43 托奎斯特給帕米爾,16/1/1932
44 托奎斯特給倫達爾,6/10/1930。一些年之後,赫曼森寫信給差會董事會,表達他感覺如何受到東土耳其斯坦宣教士和瑞典差會領導們的雙重壓迫。如果他們不道歉的話,他威脅說要公然地曝光差會內的困難。在實施他的威脅中,他為差會領導進一步製造了麻煩。(赫曼森給差會領導層的信,18/9/1939)。1936年,奈斯透姆忠告赫曼森不要製造任何醜聞。(奈斯透姆給赫曼森,20/11/1936)
45 帕米爾給約翰‧安德森,27/2/1932
46 帕米爾給加納‧赫曼森,13/4/1932
47 訪談卡爾‧伯森,23/9/1972
48 林達伯格,1920,44頁ff和1927,122頁ff。池維謀 1925,25頁ff,34,84,1925在「Working together」,140頁ff和1939,140頁ff。1914年,池維謀寫了關於革新過的伊斯蘭的文章,說革新過的伊斯蘭似乎對基督教變得更加有同理心了。(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s,卷3,1914,696頁ff)。The Evangelical Mission Work(DEM),1939,88頁
49 DEM,1930,153頁,相信為拉奎特的立場
50 「Missionsforbundet」雜誌,30/6/1921

51 「國際差會觀察」,卷14,1925,252-259頁。拉奎特,1928,3頁

52 「Missionsforbundet」雜誌,9/12/1926
53 奈仁,1928,339頁ff
54 瑞典行道會年報,1930,1931,1932
55 帕米爾,1942,222頁ff
56 陶維克,1967,17頁
57 穆斯林世界,1930,23頁「國際差會觀察」,卷18,1929,184頁
58 DEM,1930,l55頁
59 溫德拉‧古斯塔夫森訪談,11/9/1972
60 陶維克,1946,29頁ff
61 艾斯特‧喬森訪談,27/2/1973
62 阿雷爾,1935,8頁ff
63 安斯古里斯,1932,83頁ff
64 「Missionsforbundet」雜誌,1932,8號,119頁
65 同上,1897,227頁
66 雜誌「Vinterny」,1920,13頁
67 奈斯透姆,1928,144頁
68 東土耳其斯坦大會備忘錄,1932,§28
69 訪談卡爾‧伯森,23/9/1972。陶維克,1946,54頁,59。在他們往北走的旅程中,宣教士們來到了庫車鎮,在那裡他們遇到了羅莎‧恩格娃小姐。之後他們繼續向伊寧推進,當時伊寧是東土耳其斯坦最大的城市。在這裡,因為有大量俄羅斯和德國的難民居住,所以他們可以找到西方文化影響的跡象。有些難民是基督徒。雖然大部份俄羅斯人是東正教徒,但他們中也有約一百人是浸信會教友。德國人是路德教派的教友。(陶維克,1946,118頁ff)1930年代的時候,該省北方地區有幾個東正教聖會。北京曾試圖將他們納入一個主教之下,但沒有成功。(拉托萊特,1945,356頁)因為他們一點突厥語都不會講,所以這些基督徒難民沒能夠向穆斯林傳福音。而有少數幾個突厥人了解俄羅斯語,有時他們會去參加聚會。宣教士們也參加一些由浸信會教友組織的教堂禮拜。有一次禮拜,來自喀什葛爾浸信會的一位福音傳道者應邀演講。有些在場的突厥人對他所說的話感到很氣憤。情況變得很嚴重,以至於他們甚至威脅說要殺了這名傳道者。(卡爾‧伯森訪談,23/9/1972)陶維克想在伊寧開設一個宣教點,所以當伯森返回喀什葛爾的時候,陶維克留了下來。在短時間內,他就為穆斯林孩子開設了一所學校。然而,在一次到訪烏魯木齊期間,當他向中國內地會的宣教士講起此事時,他們明確地告訴他說他入侵了他們的領地。(陶維克,1946,158頁)烏魯木齊的宣教士泊西‧麥斯(Percy Mather)後來為伊寧的浸信會教友印刷了一本詩歌集。(Cable,1948,100頁)陶維克回到伊寧,1933年初,進駐中國的挪威路德差會在那裡成立。伊寧距喀什葛爾大約1000公里。儘管工作開始得很順利(陶維克,1967,7頁),但1935年當陶維克被驅逐出該國時,還是不得不夭折。在他離開前的一陣子,還為一位年輕的突厥人某商人的兒子施過洗。(陶維克,1946,171頁)
70 奈斯透姆給「Missionsforbundet」雜誌的投稿,12/12/1923
71 帕米爾,1942,220頁ff
72 奈斯透姆給「桑德伯兄弟」,7/11/1932
73 攷察報告,1913
74 安斯古里斯,1927,39頁ff
75 溫德拉‧古斯塔夫森訪談,11/9/1972
76 羅伯茲訪談,16/4/1973
77 倫達爾-沃德,1938,100頁,126頁ff,荷格伯,1918,8頁,15
78 奈斯透姆給帕米爾,2/6/1936
79 DEM,1936,26頁ff
80 「Missionsforbundet」雜誌,14/6/1935。海丁寫道,馬可三將軍(Ma Ho-san)從吐魯番遠道而來喀什葛爾(約1000公里),為的是接受某位宣教士醫生的治療。(海丁,1935,330頁)
81 弗萊明,1936,490頁ff
82 荷格伯,1925,47頁。漢納拉奎特寫到,「遠離差會宣教點的村裡領導們來到我們這裡尋求幫助,他們村裡的許多村民也經常跟著一起來。」(Svensk Veckotidning,7/11/1975,一週刊雜誌)
83 奧斯卡‧赫曼森給帕米爾,6/4/1936。宣教士們到來的時候,東土耳其斯坦保存的少數手抄本書籍之一,名叫「眾先知的歷史」。原始本是用阿拉伯語寫的,11世紀初的時候被翻譯成了波斯語。最後翻譯成了東土耳其語。(荷格伯-阿爾伯特,1925,69頁)。歐文‧拉蒂摩爾指出,少數的這些用維吾爾語(東土耳其語)寫成的書籍可以追溯到13世紀蒙古人統治時期。這種文學受阿拉伯文化、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拉蒂摩爾,1950,240頁,245)。
84 荷格伯,1918,3頁和1925,47頁,荷格伯-阿爾伯特,1915,225頁
85 海丁,1935,腳註,329頁
86 海丁給宣教士,30/11/1928,Vinterny,1972。這封信是一位案卷保管人微德曼在斯德哥爾摩瑞典行道會的檔案室發現的。
87 DEM,1936,26頁ff
88 Ambolt,1935,134頁ff
89 溫蓋特,195,14頁,嘉林,1979,110頁
90 帕米爾,1942,220頁
91 SMT,1931,110頁ff,116頁ff
92 奈仁,1928,381頁
93 羅伯茲給胡特瓦,2/3/1978
94 奈仁,l928,382頁
95 同上,382頁ff
96 羅伯茲給胡特瓦,2/3/1978,帕伯格在「Vetlanda-Posten」(一報紙)中所述,14/2/1961
97 溫蓋特,1951,l7頁
98 羅伯茲給胡特瓦,2/3/1978,帕伯格在「Vetlanda-Posten」(一報紙)中所述,17/1/1961
99 帕米爾,1942,173頁
100 安德森,1948,107頁
101 東土耳其斯坦大會備忘錄1921,§6
102 安斯古里斯,192,44頁
103 東土耳其斯坦大會備忘錄,1926,§19
104 溫蓋特,1951,12頁ff
105 訪談羅伯茲,16/4/1973
106 阿爾伯特給拉奎特,24/6/1940。1928年瑞典行道會50週年紀念大會上提到了許多亞洲的領袖。奈仁,1928,391頁。奈仁B,1928,275頁ff。另見帕米爾,1942,143頁。「Svensk Veckotidning」(一期刊),5/6/1942。倫達爾,1945,245頁ff。1946/47來自探索之旅的報告,安斯古里斯,1947,107頁
107 奈仁,1928,349頁ff
108 帕米爾給「親愛的宣教士朋友」,1/7/1939
109 西格麗德‧賽爾維(連同其他人)給「親愛的阿黛爾」,10/1/1938
110 瑞典行道會年報,1938。帕米爾,1942,261頁
111 西格麗德‧賽爾維的日記,19/8/1937。西格麗德‧賽爾維給阿黛爾,10/1/1938

112 同上給阿黛爾,10/1/1938

113 同上給艾拉和斯提娜,22/8/1938。賽爾維夫人從斯德哥爾摩的差會總部領了錢去分給窮人。(帕米爾給「親愛的差會朋友」,1/7/1939)
114 西格麗德‧賽爾維給「親愛的斯提娜」,13/11/1939。除了其他一些事,她還寫到這位領事約翰遜先生:「我最感激領事大人的地方就是他帶來了來自我們三個弟兄的問候。」
115 同上給誰未知,2/3/1939
116 斯伯頓,1950,129頁
117 吳,1939,678頁
118 帕米爾,1942,300頁
119 西格麗德‧賽爾維給「艾弗倫」,27/1/1943
120 同上,19/5/1943
121 斯伯頓,1950,128頁
122 摩恩訪談,30/9/1972
123 帕米爾,1942,260頁ff
124 1939年春北印度之行的報導。帕米爾給差會領導的信,25/1/1938。他報告說印度有來自東土耳其斯坦的5千名難民。
125 尼爾,1971,421頁ff,600
126 羅伯茲給胡特瓦,1/6/1978
127 同上,斯堪的納維亞宣道差會也試圖在印度邊境上建宣教基地以接觸西藏人。這個宣教組織由佛瑞德里克‧佛蘭森(Fredrik Franson)於1900年在美國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中間創立的。在此之前幾年,佛蘭森曾親自工作在印度/西藏邊境。對於宣教士如何能帶著聖經進入西藏,他有許多瘋狂出奇的想法。(衛斯曼,奧連,1933,383頁,托曼德,1924,90頁ff,108 ff,尼爾,1971,196頁)
128 帕米爾,1952,257頁ff。Gustav Westmo來自沃那摩(瑞典一城市)。1922年,他跟隨瑞典宣道差會去印度做了一名宣教士。1937年,他加入了國際循道公會。(瑞典宣道差會的領導艾伯森給胡特瓦,14/6/1978)「國際循道公會派遣了許多瑞典的宣教士去印度。例如,威斯摩先生和夫人在孟買附近一個小城上的穆斯林宣教工作取得了纍纍碩果。」(衛斯曼,1949,86頁)
129 帕米爾,1942,260頁。卡拉奇市當時是在印度統治之下直到1948年。
130 瑞典行道會會員大會備忘錄,1939
131 斯蒂娜‧里德伯給胡特瓦,8/3/1978
132 安斯古里斯,194,144頁
133 瑞典行道會年報,1940,94頁
134 羅伯茲訪談,16/4/1973
135 陶維克,1967,16頁
136 摩恩訪談,30/9/1972
137 斯蒂芬,1947,40頁ff,72頁ff和斯蒂芬訪談,6/7/1970
138 安娜‧安德森在烏普薩拉給奈斯透姆的信,1937年1月,21/1/1937奈斯透姆給安娜‧安德森,18/1/1937。給雅各布阿後(斯蒂芬),印度。28/1/1937
139 麗迪史瓦德給胡特瓦,22/2/1978
140 帕米爾,1942,285頁,瑞典行道會年報,1940,12頁
141 同上,1941,13頁,差會董事會會議記錄,1940年10月§48
142 瑞典行道會年報,1943,96頁
143 訪談斯蒂娜‧里德伯,3/4/1973
144 羅伯茲給胡特瓦,2/3/1978

145 麗迪史瓦德給胡特瓦,22/2/1978。尼克拉森,1955,155頁ff

146 安斯古里斯,1941,145頁,斯蒂芬,1947,73頁ff
147 陶維克,1967,16頁
148 帕米爾,1942,260頁
149 伊斯特和西格麗德摩恩給差會董事會之涵,5/10/1943
150 穆斯林世界,1939,274頁
151 「Svenska Morgonbladet」,12/1/1946
152 安斯古里斯,1947,102頁ff
153 摩恩訪談,30/9/1972。斯蒂芬尼爾在1948年的世界教會理事會成立之前不久開始了亞洲之行,他在報告中寫到了關於一路上的事工。(尼爾,1950,60頁)
154 安斯古里斯,1947,102頁ff和「關於東土耳其斯坦探索之旅的報告」。跟中國內地會一起的、一直在新疆北部事奉(他們的主要宣教點設在烏魯木齊)的宣教士們也無法返回。他們的宣教工作在1938年被宣佈為違法,宣教士被逐出該國。其中有三名宣教士在最後離開這個國家之前造訪了喀什葛爾。其他人去了中國東部。其中一個來到了甘肅省蘭州市,瑞典宣教士1946年在重訪差會工場之旅的途中探訪了他。另有一個中國內地會的宣教士雷蒙德‧喬伊斯移居到了加拿大。1972年,發現他在印度事奉,並推動為不同國家的穆斯林進行文字福音工作。(安斯古里斯,1947,101頁)。(Svensk Veckotidning(一期刊),1972,42號)。在烏魯木齊事奉時間最長的內地會宣教士喬治‧亨特拒絕離開他的工作,於是被關押。(瑞典行道會年報,1941,94頁)。18個月之後他被帶到蘭州繼續關押。亨特最後被釋放的時候他已經83歲高齡了。他在中國呆了50年,只休過一次假。(派拉特,1966,201頁)。1914年加入他跟他共事的同工珀西‧麥斯1933年穆斯林革命伊始時死於斑疹傷寒,當時他正在給傷員治病。麥斯死後不久,另一位更年輕的宣教士菲斯其巴赫醫生也死於斑疹傷寒,他還是不久前才到達這個工場的,現在就死了。(凱布爾,1948,92頁,海丁,1935,17頁,提挈曼,1937,114頁)。亨特被釋放後,他轉移到了蘭州,更靠近東土耳其斯坦的邊境。他一直在等待機會能回到烏魯木齊,直到1946年12月逝世於蘭州。(尼爾等人,1971,263頁,凱布爾,1948,103頁)。中國內地會沒有一個宣教士能夠回到東土耳其斯坦。(埃里克‧馬穆,跟瑞典差會在中國和日本宣教的一名宣教士,電話中給約翰‧胡特瓦所說,22/2/1978)。一個天主教的差會也在新疆北部傳教。工作在這裡的宣教士一般屬於德國組織Steyl。來自其他國家比如荷蘭的牧師也加入了這個事工。1935年至1936年,該差會有6個主宣教站,5個分站,一家醫院和2間「窮人藥房」。這裡的天主教會有738名教友,其中17人是歐洲人。這一數字還包括一些受了洗的兒童。(勞伊,1936/37,114頁,林達伯格,1928,148頁ff)。1930年代末,許多天主教徒離開了這一地區。(拉托萊特,1945,卷VII,344頁)。德國人費迪南‧勞伊從1933年起是這個天主教差會的領導者。1938年,新疆成立宗座監牧區,他成為了差會第一任宗座監牧。(Dr. Fr Meltzer. SACRA CONGREGATIO PRO GENTIUM EVANGELIZATIONE SEU DE PROPAGANDA FIDE,給胡特瓦,19/4/1978)。菲利普‧莫里茨和勞伊還有跟他們一起的宣教士繼續他們的宣教工作直到1949年共產黨進入。(Bibliotheca Missionum,卷XIV 1,369,377頁)
155 安斯古里斯,1947,102頁ff和探索之旅的報告。這個俄羅斯難民家庭使我們想起這個喀什葛爾宣教站的一個動機就是幫助來自俄羅斯的難民。其中有些難民是被流放的俄羅斯「斯頓德教徒」(來自俄羅斯土耳其斯坦小農出身的福音派基督徒)。然而,這些計劃從沒有付諸實施。(倫達爾,1916,129頁)。
156 安斯古里斯,1947,102頁ff
157 探索之旅的報告和羅伯茲訪談,16/4/1973
158 辛普頓,1950,107頁
159 安斯古里斯,1947,105頁ff
160 差會財產檢查報告,總領事E. E.辛普頓
161 摩恩,新疆之旅的一些印象,孟買1947,補充官方探索之旅報告的一份未發表的手稿。
162 羅伯茲訪談,16/4/1973。喀什葛爾的英國總領事館隸屬於印度的管理。當印度1948年獨立的時候,這個總領事館就變成了印度的領事館而非英國的了。
163 來自探索之旅的報告。1924-1928年隨瑞典行道會在新疆事奉的雷切爾‧溫蓋特,回到了英國,做了皇家中亞學會的一名秘書。(嘉林,1974,264頁)。1951年,她公開了她所收到的一些關於東土耳其斯坦的事情和消息。最後一批基督徒在1938-1939年被捕入獄。後來關於他們進一步的消息杳無音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他們有些人被處死了,有些人被餓死了。剩下的基督徒也受盡折磨。他們被關在很小的牢房裡,小得連坐都坐不下躺都躺不了。他們不得不一直站著直到腿都腐爛。只有少數幾個最堅強的人經受住了壓力和熬過了這種殘酷的迫害。他們終於被釋放,但他們仍然面臨嚴重的威脅。(穆斯林世界,一月,1951,20頁)某人給特寧的信件,29/4/1980
164 摩恩訪談,30/9/1972
165 同上
166 探索之旅報告。挪威宣教士奧托‧陶維克寫到,1948年他去印度的探索之旅期間,在孟買的瑞典宣教站遇到了瑞典宣教士羅伯茲。陶維克說,羅伯茲積勞成疾,東土耳其斯坦的差會工場他一直掛念於心,對那裡的形勢備感憂慮。但他並沒有放棄有朝一日重返東土耳其斯坦的希望。(陶維克,1967,17頁)
167 摩恩訪談,30/9/1972
168 溫蓋特在穆斯林世界,一月,1951,20頁。安斯古里斯,1947,107頁ff
169 安斯古里斯,1947,109頁
170 馬辛森,1972,182頁ff
171 東方之光,(Ljusglimtar i Oster),1950,21頁
172 同上,1950,20頁,馬辛森,1972,180頁
173 馬辛森,1975,231頁
174 同上,232頁ff
175 同上,1972,21頁總部在倫敦。(羅伯茲訪談,16/4/1973)
176 同上,184頁,馬辛森給胡特瓦,18/5/1973
177 娜米特寧訪談,24/7/1973。安斯古里斯,1967,67頁
178 奧斯卡‧瑞萊爾在期刊「宗教和生命問題」中的投稿,1號,1978,12頁。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都改成了學校、辦公室和倉庫。局勢混亂不堪,毛澤東不得不使用軍隊來重建秩序。所有的宗教都遭嚴重攻擊。大革命有句口號叫「除四舊」-儒教、佛教、伊斯蘭和基督教。(Ake Haglund在Religion and Questions in Life,1號,1978,5頁)。例如,佛教徒和尚在原先的修道院當起了博物館守衛。(林西莉給教師的一次演講,1973年春)。
179 百花齊放運動期間,許多人,如陳崇桂牧師,尖銳地批評共產主義。陳崇桂牧師是瑞典行道會在中國腹地的備受尊重的領導人,直到1950年,後來成了三自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批評共產主義,說它的行為比挖人家祖墳還要惡劣。這個譴責被稱為「是反共產黨、反憲法和反政府宗教政策的最丟臉的譴責」。百花齊放運動被停止,批評者受罰。不知道陳牧師受了甚麼樣的懲罰。像許多其他批評者一樣,他們失去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被迫成為了產業工人。(瑞萊爾在期刊「宗教和生命問題」上的投稿,1號,1978,12頁。瑞萊爾給胡特瓦,4/4/1978)
180 娜米特寧訪談,24/7/1973和26/10/1977。在寫於1980年4月29日的信中,此婦人後悔說她沒有早點開始寫信聯系差會。另一封信29/9/1980。
181 同上,24/7/1973。「Svensk Veckotid」(周報)12月,1968
182 溫德拉‧古斯塔夫森訪談,11/9/1972
183 艾斯特‧喬森訪談,27/2/1973和娜米特寧,24/7/1973
184 訪談娜米特寧,24/7/1973
185 「Svensk Veckotidning」(週報),30/8/1975,35號
186 某人給娜米特寧,19/3/1977,28/6/1977,3/8/1977,18/11/1977,18/2/1978
187 娜米特寧訪談,24/7/1973
188 同上,26/10/1978
189 某人給娜米特寧,3/8/1977
190 斯蒂娜‧里德伯給胡特瓦,8/3/1978,某人給Astrid Persson,29/4/1980
191 某人給娜米特寧,18/11/1977
192 同上,28/6/1977
193 雅各布‧斯蒂訪談芬,6/7/1970。某人給雅各布‧斯蒂芬,25/8/1980和29/9/1980。
194 MED刊物,1972,4號,25頁。(W J Drew在「中亞觀察」上所撰的新疆人口增長一覽,卷XVI,3號。London。1968)。1950-1960年代新疆的漢人數量增加到了4百多萬。(戈爾,1980,321頁)
195 娜米特寧訪談,24/7/1973。1966年夏,可汗造訪瑞典,並參加了行道會的會員大會。在那裡他提到說他了解東土耳其斯坦基督徒的情況。(Svensk Veckotidning,1966,25號,6頁ff)
196 娜米特寧訪談,24/7/1973
197 奧斯卡‧瑞萊爾在期刊「宗教和生命問題」上的投稿。1號,1978,12頁。瑞萊爾有60年的時間是在遠東亞度過的,其中30年是作為瑞典浸信差會的一名宣教士在山東度過的。瑞萊爾寫道,這些家庭教會慶祝聖餐禮。「當這些基督徒禱告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雙膝跪地,在他們的聚會中往往沒有固定的形式。」(12頁)。1978年春,在訪問完中國之後,週報「Svensk Veckotidning」的總編輯卡爾-艾克也寫了有關這些「秘密的、半秘密的或公開的」的家庭聚會的情況。他獲得了去四川成都的允許,先前外國人是不允許去這個地方的(Svensk Veckotidning,1978,16號,7頁ff)。革命之後,在中國對基督徒的情形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例如參見,SMT,1973,59頁ff,218頁ff,索馬斯特勒姆1952,67頁ff,92頁ff,139頁ff,160頁ff,奈斯透姆,1953,前言,22頁ff,95頁ff,112頁ff,172頁ff,183頁ff,190頁ff,潤布朗,1961,13-45頁,429-439。1973,124-132頁)
198 Svensk Veckotidning,1973,50號,8頁。1978年,現代漢語版的聖經面世並在香港開始印刷發行。這個版本的聖經很容易讓中國人讀得懂,看它就像看他們村裡的牆報一樣簡單。這個版本的聖經通過漢人基督徒可能會被帶往中國,例如他們去祖國探訪親朋好友時就可以帶入。
199 加納‧嘉林訪談,21/6/1976。嘉林給胡特瓦,22/11/1977
200 麥達爾,1977,69頁ff。麥達爾在瑞典廣播電台的講話,1月,1977
201 麥達爾,1977,78頁
202 嘉林訪談,18/12/1978。嘉林,1979,161頁
203 Svensk Veckotidning,2/10/1959
204 嘉林,25/1/1979,為瑞典人類和地理學會作的演講。
205 托奎斯特,1928,486頁
206 帕米爾,1942,131頁
207 訪談溫德拉‧古斯塔夫森,11/9/1972
208 帕米爾,1942,150頁
209 瑞斯卡‧溫達,1941,6頁ff
210 某人給斯蒂芬,1978年秋,同上給娜米特寧,6/12/1978,1/9/1979,18/10/1979
211 艾菲爾卡爾伯格MED,1975,l號,28頁ff,SMT,73頁ff(特別是83頁)
212 嘉林在一次演講中的話,25/1/1979。嘉林,1979,209頁ff
213 Svensk Veckotidning,1974,42號
214 阿恩‧魯德溫在1979年會員大會上的講話和跟約翰‧胡特瓦的一次私人交談,14/6/1979。魯德溫解釋說要是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的道路在1938年就有的話,那新疆來的難民就不會往印度去了,而是去巴基斯坦。1930年代初,魯德溫本人曾計劃去東土耳其斯坦做一名宣教士。如前面所提,挪威差會當時正試圖在東土耳其斯坦北部建立事工。他們唯一到達那裡的宣教士就是奧托‧陶維克,1935年他被驅逐。
215 某人給娜米特寧,18/10/1979
216 比約克跟胡特瓦在1979年會員大會上的談話。
217 某人給娜米特寧,1/9/1979。1950年代末這項改革已經在醞釀了。(嘉林,1979,41頁)
218 某人給約瑟夫‧斯蒂芬,25/8/1980和29/9/1980

219 某人給斯蒂芬,9/12/1979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