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第十章 在禮尚往來中生活

一個持續令阿拉伯人和西方人十分沮喪的問題是對友誼的義務和權利的不同理解。西方人認為阿拉伯人對他們要求的太多了。他們期待西方人不斷地幫助他們,他們在很不方便的時候要求很多,西方人沒法幫忙的時候又覺得被冒犯。西方人總是覺得自己被利用了。

阿拉伯人說西方人自私又鐵石心腸,不是真正的朋友。阿拉伯文化圍繞著在幫助和禮物方面的禮尚往來。曾有朋友跟我們借了一大筆錢,毫不覺尷尬,期待我們會盡全力滿足他們的需要。阿拉伯人說西方人在朋友有需要的時候靠不住。西方的那句諺語:「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在我們那種以時間為本的文化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消極的行為,我們覺得正忙的項目比人還重要。一個真正具有獻身精神的朋友才會把自己手頭的工作放在一邊來幫助我們!

既然本書旨在幫助希望與穆斯林作朋友的基督徒們,我們一起來看看在穆斯林眼中我們都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別人認為我們自私的時候,我們如何能見證說基督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生命呢?慷慨在西方和穆斯林文化中都被看作一種美德和一個好人的標誌。那麼為什麼穆斯林把西方基督徒看作既摳門又吝嗇時間的人呢?如果我們想要成為穆斯林的真正朋友,我們就必須從他們的角度看待我們自己。

如果一個好朋友向我們請求幫助,不管有多麼不方便,我們也不可以拒絕。或許我們無法立刻到那個人身邊,也不曉得怎麼幫忙,我們必須在口頭上確定我們會幫助他,可以通過讓別的人過去解決問題作為一種幫助的手段。當事人要求什麼,我們就給予什麼可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我們的擔心和時間。有些西方人因為每天要面臨街上乞討的人,朋友或熟人對財物幫助的請求而滿心內疚。可以幫助外來者決定是否應該幫助一個人的方式是確定自己交往家庭的範圍,即那些他們有責任參入到禮尚往來中的人們。

時間之河
這個問題的一部分就存在於我們對時間的利用的不同方式上。西方人有的是鐘錶,而東方人有的是時間。一位摩洛哥人評論西方人把人分割在不同時間段的方式時說:「時間就像一條河。你不能把一條河分成小段。」時間不屬於個人,因為這個文化裡沒有個人的存在!在阿拉伯社會裡,你面前站著的那個人比你先前約好的人更有優先權。一位英國宣教士一次剛要出門去赴約,而恰巧另一個朋友不期而至。她解釋說自己必須得出門,那位朋友就回家了。第二天,那位朋友的丈夫就到這個英國人家拜訪。他很生氣因為他讓妻子來串門,而他們卻沒尊重她。當那位女士解釋自己已經與人約定好了見面時,他說:「你如果因為來了一位客人沒去見他們,他們會明白的。」沒錯。「一位客人來了。」是一個常常被人接受的借口,不管是真是假。

所以如果一個穆斯林來拜訪一個西方家庭,或口頭或以肢體語言被告知現在串門不方便的時候,他/她會如何理解呢?如果一個人打電話請求幫助或想聊天,卻因為朋友忙很快被打發開的話,這傳達的是一個拒絕的信息。如果那個西方人沒打電話問候的話,當地人會覺得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友誼而言。當地人覺得我們並不愛他們。他們感覺被利用。如果我們不願把工作項目放在一邊,把自己奉獻給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的話,我們似乎不是什麼真正的朋友。我們顯得既冷酷又無情。我們需要學習更靈活些,不總是以項目工作為本。我們應該成為人們知道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靠得住的真正的朋友。

遵守遊戲規則
送禮物和接受禮物是整個禮尚往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一些參數是我們應該留意的,以便不違反遊戲的規則。事實上,禮尚往來是一個欠債的系統。人們通過給予幫助和物品設立起友誼債的「銀行賬戶」。有人為你做了些什麼的時候,或給你一些什麼東西的時候,你就處在了一種欠他們債的位置上。你欠他們的,有一天他們會讓你還。債務網絡可以一直追溯到數代人以前,家庭成員知道還有哪些事還完了人情,哪些需要應該償還。他們記得所有的小事件,比如誰做了什麼,誰給了什麼,然後會謹慎的紀錄下償還完的和沒還上的。人們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險惡的用意。社會只不過是個互相依存的大群體,關鍵是禮尚往來。你不能光接受卻不回報。而且那些接受你的幫助的人,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是健康的,也會回報你。我們最窮的朋友來串門的時候也總是帶點什麼,通常是一盤甜餅或自家做的東西。任何關係從來都不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

尼多爾(Nidal)手上動了一個手術,住院兩天後回到家裡,他的手又腫又痛。穆罕默德(Muhammad),我們的一個共同的朋友,注意到了他的情況,就給自己做醫生的姐姐打了電話咨詢。他姐姐就出門買了一種藥膏並親自給她弟弟的朋友送去。在那之前,她與尼多爾家沒有任何交情,但是幫助別人的責任延伸到了任何她弟弟希望幫助的人身上。尼多爾會留意回報這份好心的機會,就像他也欠了穆罕默德的情一樣。

如果你十分喜歡某樣東西,那麼東西的主人就應該把這樣東西送給你。為什麼阿拉伯人覺得他們必須得這樣把東西送人呢?習俗要求人們這樣做,慷慨在這個文化中有佔有極其高的地位。在阿拉伯世界的西方人就碰見過這種情況,他們欣賞某樣東西,結果卻必須得把這樣東西帶回家去。我們需要在欣賞別人的財產的時候小心謹慎。一次我們在南部摩洛哥的沙漠地區的一家做客時,馬扎爾(馬扎爾)用英文私下跟我說女主人有個很特別的蒸鍋。儘管她並沒聽懂內容,她還是注意到了我們的眼光落腳點,結果那天我們不得不帶著那只鍋離開。我們並不需要那只鍋,只是我們必須得接受它。除此之外,我們本不想欠她的,雖然我們離他們家有好幾百里遠,我們還得找個方式回贈這個家庭一樣禮物。

接受一份禮物意味著你欠這個人的,也有義務回贈一個禮物,或者同等價值的幫助之類。收到一個物件後,可以回贈一個類似的物件或一個恩惠,恩惠的回贈可以是禮物。但是必須要參考贈送人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或金錢的多少來確定回贈品的適當價值。

一位突尼斯的朋友給我們講了一個他的家人的故事。他的表弟,我們暫且叫他烏沙瑪(Usama),娶了一個德國女孩。烏沙瑪與整個家庭掙扎,終於得到了一條昂貴的祖傳項鏈。他把這條項鏈送給了自己的妻子,期望它能夠作為她與自己家族的祖先之間的一條情感紐帶。夫婦倆返回德國。世界見證了柏林牆被毀的政治改變,。作為一個情感姿態,這位德國兒媳婦得到了一塊柏林牆的石頭,並把它寄回婆家。從德國寄回的郵包一到,全家人都聚在一起準備打開包裹,接受禮物。公公打開包,卻看到了一塊石頭。他又驚又憤又覺受傷,以至於他心臟病突發去世。這可不是等值的禮物。那塊石頭對那位德國妻子而言具有珍貴的感情價值,代表著自由、幸福和民主,可能會變得非常珍貴。然而,對那位穆斯林父親來說,石頭卻代表著去麥加朝聖的途中撇向撒旦的石頭。

一輛旅遊巴士一夜之間被洪水阻隔在南部摩洛哥。一個當地貝貝爾家庭把20名外國人帶回自己簡陋的石頭房子,與他們分享了僅有的幾條毯子。他們殺了僅有的幾隻雞以款待客人,還幾乎用盡了不多的麵粉。早晨,遊客們微笑著表示感謝,登上了巴士就離開了,把一家人留在赤貧之地。這個家庭給予了,並沒期待同等的回報。他們只是展示了傳統的慷慨和助人美德。但是他們顯然因為自己熱情好客被妄用受到了傷害,不然我們就不必把這個故事寫進來了。那些(富有的西方)遊客們駛向地平線,沒絲毫回報。

我們經銷柏伯爾地毯的時候,我們經常到那些女人們在自家的織機上編織地毯的小村子裡去。有一次,當地一連三年大旱。我們在第二年的時候又到村子裡去。我們坐在一棵枯死的樹下的地毯上,和一些女人們聊起了她們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水資源已經枯竭了,人們不得不從附近的鎮裡買水。我們談話的時候,有個男人從鎮裡剛回來,他去買麵粉卻沒買成。小麥的價格漲得高過了他們的支付能力。就在此時,那些婦女們正為我們一邊端茶一邊抱歉因為她們沒有什麼點心甚或是麵包可以拿來招待我們。家裡的麵粉不夠。一位女士站起身,走了出去,回來的時候手裡拿著一塊頭巾,頭巾裡包這些東西。她把頭巾往我懷裡一放,讓我帶回去給孩子們。我打開一看,發現頭巾裡包的是她們自家樹上的杏仁。我掃視了一下四周,想要尋找一棵還活著的樹。根本沒有。這位親愛的女士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新的收入,但是就在她的貧窮之中,她還是跟我分享。這就是典型的穆斯林式熱情好客。我們離開之前,我們買了一些陳舊的地毯,準備放在狗窩裡。接下來的那個星期,在一個共同的朋友的幫助下,我們派人送了一些麵粉到村子裡去。這不是什麼慈善活動。這是客人和主人之間的禮尚往來。

我們有一次幫一些朋友牽線把一個孩子送進了一所私立學校。他們把這視作一份莫大的恩惠,因為那樣一來,他們的孩子以後畢業工作還有生活以及以後贍養他們的問題就都解決了。我的丈夫馬扎爾不想接受任何回報,就不斷地拒絕他們的禮物。最後,那家人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送給他一件珠寶首飾,說:「請把這個交給你妻子。」對他來說拒絕給我的東西不那麼容易,而且他們也需要擺脫這個責任。他們不想欠這麼大的一個人情,擔心以後我們會求他們做些他們不願做的事。

我們正要起身離開去赴約,和一些大使館的朋友們一起吃晚飯,而且我們必須得守時。在路上,我們碰見了一些當地朋友的車壞了,就主動提出幫助。那家的妻子決定讓我們開車送她回家,正好和我們要去的方向相反。儘管她看出我們穿戴正式要去吃飯,也知道我們時間很緊,她還是要求我們先載她去了一家商店給她家的孩子們買學習用品。我們跑了三家商店才買到她要的東西。最後我們總算把她送回了家,約會也遲到了。這個忙並沒有任何特別的意義。她同樣也會對我們這樣做。我們正好在場,她就比我們的約會更為重要了。不管怎麼說,時間根本不重要。不惜不便而為一個朋友多走「第二里,第三里甚至第四里路」是很正常的事。人們期待的是這些友善之舉如何被給予也應如何被回報。

我們弄明白這點時,基督關於給予而不計回報的話語又有了一層新的意義: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1


不欠債也不賒買東西的西方基督徒可能對自己不欠任何債感到驕傲。然而,同樣的這些人卻有可能欠他們當地朋友們的恩惠債和禮物債。

下面的這則故事來自馬來西亞,但是同樣的習俗在許多文化裡都是很典型的。兩個單身的西方年輕女性剛剛搬進一所新住宅。幾個星期之後,人們問她們事情進展如何的時候,她們回答說事情進展的好極了。每天她們樓上的鄰居們都會送食物下來。「我們從來都不用做飯。」她們說。她們的朋友就問到:「但是你們給他們送了些什麼呢?」 她們互相看了看,滿臉困惑的說:「我們就只是把髒盤子再送回去而已。」那個當地家庭在這些女孩兒們對待他們如此失禮的情況下仍然給她們送食物真是難得。

鄰居們送過新出鍋的菜、蛋糕、水果或者是任何其他東西的時候,他們是在建立一種債務償還的戶頭。是在邀請你成為他們社會網絡中的一分子。盤子被送回去的時候應該裝滿回贈的食物祝福。其實食物不是主角,而是進入一種債務-恩惠的關係和以集體為本的相互依賴關係才是重點。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都是這樣。這不僅僅是個國內的習慣。生意人要特別注意這點,因為商業往來都是建立在這個系統的基礎上的。

中保
另外一個因素是你知道什麼或者法律怎麼規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識誰。這在西方也是一樣,但是在阿拉伯世界,這就更為真實了。我們為一個上學的孩子做中保的故事就是生活規則的一個縮影。我在這些故事中的每一則裡都提到在日常生活裡做任何事都需要中保。我們再看看另一個例子吧:哈米德(Hamed)的朋友拉什德(Rashid)請他幫個忙。拉什德想要參加一個社交俱樂部,卻不認識什麼熟人可以幫他介紹。如果哈米德不欠拉什德什麼人情的話,那這就是個機會與他建立這樣的一個賬戶。所以哈米德就給幾個欠他大人情的朋友打電話。他求一個朋友幫他找能介紹拉什德加入俱樂部的人。借方和貸方的機會隨著銀行體系運動,直到找到合適的聯絡人,交易就成立了。隨著整條線,一套新的人情被建立了起來。一般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進行的,生意也是這樣。人們認為穆斯林社會是集體性的而不是個人化的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中保的重要性。

偏愛
這裡許多故事中都含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許多阿拉伯人往往是很容易受傷害的,而且稍感輕視就會被冒犯。這可能跟許多人成長的方式(幾乎仍然是聖經時代的)有關。父母常常會有一個最偏愛的孩子,所以會犧牲給其他孩子的愛和接納,而嬌慣這個孩子。總是有父母告訴我說:「這是我最親愛的孩子。」其他的子女則靜悄悄地站在一邊,滿心傷害。許多不太受疼愛的孩子在情感上都有被人拒絕的創傷,他們覺得自己不夠重要。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阿拉伯社會的人有時會因為一些極微小(對西方人來說)的事情就生氣的原因。他們埋怨我們不用足夠的食物或努力向他們致敬,他們的杯子不如別人的杯子滿,或者我們看望別人更頻繁,我們親吻別人更多次等等。 嫉妒常常是關係中的問題所在,而且我相信這就是根源。《創世記》記載了雅各和以掃之間,還有約瑟和他哥哥們之間的嫉妒給家庭帶來的破壞。今天,嫉妒仍然給人們帶來情感和屬靈上的破壞。人們談論自己最偏愛的孩子時,會問你最喜歡哪個孩子,抓住這個機會給他們講講聖經上的故事,跟他們分享安拉對這個問題的教導。告訴他們安拉沒有偏愛。我們通過一頓奢侈的筵席,或一個日常的電話,或一個小禮物,走二里路向某個人表示他的重要性時,我們是在服侍那顆渴望被愛的心。耶穌總是以充滿慈愛的關懷服侍不同的個人,展示出他瞭解也關心他/她的生活細節。在上帝的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是他的最愛。

到這裡,讀者可能開始擔心,故事快玩了,可是建議卻沒見影。這本來是和分享我們的信仰有關的,可是到現在也沒見到一幅與穆斯林分享的十佳步驟圖,也沒找到什麼對「三位一體」的20種最佳圖解,更沒有對耶穌是「聖子」的問題的解答方法。快速的翻倒最後幾頁,你也不會找到這些。
穆斯林不想聽一些不很友善的人講某種神學信仰。沒有人會想聽。如果透過你的非語言交流,你在向穆斯林朋友傳遞「他/她不重要」的信息,通過你的外表和行為,你給人留下沒有道德或屬靈追求的印象的話,那麼告訴她/他你的信仰如何改變你的生命,使你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就沒有任何意義了。這個新造的人可能看起來並不怎麼樣。我們代表著我們要傳達的信息。當穆斯林們不相信我們的信條也不明白我們的信息時,最真實的見證就是我們的生活。

為基督而活

如果我們想讓穆斯林傾聽我們的信息,我們就應該以穆斯林認為聖潔的方式生活。我們試圖以穆斯林可以理解的方式彰顯屬靈價值時,他們應該能夠看出他們所理解的基督徒形象,特別是西方基督徒的形象是錯誤的。然後,當他們在我們的家庭裡分享我們的生活時,他們才會看到家庭關係中的不同形態。這些例子不會令他們震驚或受威脅。在理想的穆斯林家庭關係中,丈夫和父親是備受尊重的,性別角色也十分明顯,子女們尊敬長輩,他們的父母也尊敬他們。但是他們應該還看到妻子有其自我價值,而不僅僅是一個母親而已,她應該受到丈夫和子女的敬重。這種相互尊重,相互接受的身份是符合聖經的,會給家庭關係帶來和諧。這些穆斯林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外表、熱情好客和家庭關係是我們每天都可以在自己身邊看到或察覺得到的。但是就像諺語說的那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有些讀者可能覺得有些昏頭:「我根本就沒想過會這麼不同。我也不知從何著手,所以還是算了吧。」請記住,我是把自己近30年的生活集中在這薄薄幾頁之中,我還有個穆斯林家庭做我的指導。如果當時我正需要的時候,現有的這些跨文化生活的實際書籍存在的話,我肯定會輕鬆許多。可是沒有,所以我犯了許多錯誤,也花了很久才學到東西。如果我們擔心犯錯,我們就永遠做不了什麼。

讓我們一起提醒自己:我們要做的是為基督的緣故愛穆斯林。如何去做有個黃金法則: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書只在跨越兩種非常不同的文化時人們該如何去行的方面填補了些許空白。這不是什麼教科書,需要你死記硬背,好幫你在做穆斯林的朋友這一科目上畢業。你只能通過走出去找一個穆斯林朋友,做個真正的朋友分享你的生命才能畢業。其實說到頭來,就是把你自己的天線調到當地人的頻率上,向他們學習。穆斯林通常是非常有禮的主人,對社會裡的陌生人非常友善,也樂於助人。

他們欣賞那些願意努力學習他們的語言和習俗的人。接著,你可以放鬆心情,加入派隊。計劃在穆斯林社會生活的基督徒可以得到的建議沒有哪條比斯坦利瓊斯(E Stanley Jones)[在印度傳道的著名循道宗宣教士,甘地的親密朋友]的建議更好了。他建立了「圓桌」途徑和圍繞基督的人性展開的以宗教對話為目的的基督徒靜修處。他建議道:

我覺得我們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人應該有一種內在的感覺,感覺自己是印度的養子。我們應該把我們的信息當作對收養我們的這塊土地的敬意。尊敬應該是我們每個態度的特點。印度是家,她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而我們為耶穌的緣故要做她的僕人。

記住這句來自食物尤為重要的文化的阿拉伯諺語:「款待之情勝過奉上之物。」我們就曾遇見過一個皈依穆斯林的英國遊客。我問他是什麼把他吸引到伊斯蘭教中的時候,他沒提任何教義,只是說:「教長的神聖舉止。」

Notes

1. Luke 14:12-14.
2. E. Stanley Jones, The Christ of the Indian Road, Hodder & Stoughton, London, 1925, p.35.


作者:Christine A. Mallouhi Original English Publication by MonarcH BOOKS Oxford, UK & Grand Rapids, Michigan 2004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